參觀博物館、美術館之前必看的入門導讀,大人的西洋美術史

參觀博物館、美術館之前必看的入門導讀,「大人的西洋美術史

結論:如果你最近有打算旅遊並且參觀博物館、美術館,請務必帶上這本書:「大人的西洋美術史」,最淺顯易懂的美術史書籍之一。


我大概是台灣少數、非相關科系、刻意練習藝術、繪畫、博物館的人,從去年十月開始參加奇美博物館志工,每個禮拜都要去執勤四個小時,扣掉休假,一年大概參觀博物館40次。

從很久以前開始,陸續看過幾本介紹繪畫、美術的書籍,坦白說有看沒有懂、沒有感覺、沒有體會,不論是單一作家、單一博物館,或者是美術史的介紹,直到偶然遇見這本書,開頭幾頁就吸引我的注意力。

為什麼要學美術史?

在遠古的西洋時代,繪畫就是媒體!

透過繪畫,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文化,了解統治者想要傳達的目的,了解畫家想要挾帶的暗示;在遠古的西洋時代,因為識字率不高,所以大多透過繪畫、建築等藝術,來傳達統治者、宗教領袖的想法;這個切入點,大大提升我對於繪畫的興趣,對於了解那個時代的感受更加強烈,對於為什麼要繪畫、畫什麼主題、畫給誰看...等等,有了初步的動機,能夠引起好奇心,會讓我更有動力去參觀博物館。

書中詳細描述封面的「米勒」知名畫作「拾穗」,除了描繪農民樸素的身影之外,更隱約含有「貧富差距」的殘酷議題,原來在遠古的西洋時代就有貧富差距的議題,而且米勒勇敢又真實地表達出來,可惜的是在當時並沒有獲得掌權人的欣賞、青睞,並沒有入選得獎。


下圖是另外一位同時期的畫家,類似的農民主題、同時期參加展覽比賽,反而是這個作品得品,然而在經過長時間的考驗之後,還是米勒的作品成為經典。


這兩幅都是奧塞美術館的收藏,對照來看、並且比對現實場景,更加引人入勝;如果你有在台灣鄉下觀察,你也可以發現類似「拾穗」的場景,撿拾剩餘農作物的人,通常是非受雇的窮人,趁著農場擁有者、雇工在接近完成收割之時,自行撿拾剩下的農作物,所以米勒的畫作,右上角地平線之處,有個人騎著馬隱約地在監視拾穗的人,避免他們揀取正常收穫的農作物,這個在台南的鄉下農作也會看到,紅蘿蔔、玉米等等收割之際,主人都會讓比較窮苦的鄉親撿拾剩餘農作物。

對照下圖的歡樂狀況,遠古西洋時代的領主,當然比較喜歡看到類似的畫面,農民歡樂的收割,但是仔細想想就知道,被揀去這麼多農作物,怎麼可能呢?

這本書適合有安排博物館、美術觀行程的朋友,隨手攜帶出國,絕對比旅遊書還值得,因為出國花時間、花錢去博物館,時常都是走馬看花,多了這本導讀書,搭配當地博物館的導覽解說,絕對可以讓博物館、美術館行程更為值回票價。

最後,知識的累積都要一點一滴,平常多看書、多了解歷史,絕對是會更有幫助,然後台灣就有一個非常棒的奇美博物館,收藏作品廣泛,包含各個時期的畫作,絕對是平常做功課研究的好地方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鄭正一老師殘扶險課程心得筆記三:殘扶險對於我的家人長輩有極大的幫助,相信 對你們也有

奇美博物館,來台南必看,動物廳導覽資料準備

給錢才是真愛,我如何評估付費課程?